随心“悦”读的夜晚
\n文/杨玲红
\n雨,滴滴答答地敲打着雨棚,露台上橘黄色的灯光与书房里透出的白色灯光相互交织,给小院撒下一片宁静、温暖的光芒。书房里,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书法。小院里,在与先生抬头即见的地方,我也正在读着自己喜欢的书。
\n一直喜欢这样平凡且宁静的夜晚,仿佛只有在这静谧温暖的灯光下阅读,倾听书页被翻阅时发出的沙沙声,嗅着书房里飘出的墨香,梦才丰盈,心才无忧。
\n看着露台外的花与树在灯光下投下摇曳的影子,大脑深处的影子也开始四处探寻着,找寻这份喜欢的根与脉。
\n喜欢上夜晚读书,应是从小时候的某本小人书开始,那是自己自记事起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,是父亲托人从远方带回的小人书。小人书真小,只有巴掌大,黑灰白的颜色,却图文并茂,引人入胜。
\n那时能看的书很少,自己能拥有的书就更少了。于是,这本书在无数次的翻阅中起了毛边,缺了书皮、书页也依然如获珍宝般放在枕头下,小心翼翼地收藏。每到睡觉时都会摸一摸,读一读方能入睡。那时就想:如果有一个装满了书的房间该多好,便可以像虫一样在上面翻来爬去,想怎么看就怎么看。看累了就在书上睡,睡醒了又继续看书,那一定是非常惬意的事情。
\n对于留存于很多人记忆中,花几分钱就能坐在小人书摊前,尽情地阅读所爱之书的情景,于我是没有的。目光所及能阅读的书,除了父亲书架里传统的四大名著,绘有彩色图案的藏药典籍,就是部队角落里的画报、报纸。很多地方是读不懂的,也不想懂,单纯地就觉得有趣。所幸发小家有许多“课外书”,这些“课外书”是发小的父母给她姐妹二人订阅的《少年文艺》《儿童文学》,它们成为我最便捷,也是最经济实惠的阅读路径。
\n随着年龄的增长,阅读范围也在扩大,三毛、琼瑶、汪曾祺、徐志摩、舒婷……《收获》《十月》《读者文摘》(现为《读者》)也陆续走进了视野。为了不影响室友,常常是在大家都睡着后,打着手电筒或躲在被窝里、坐在楼梯间里看书。在昏暗的灯光下再次想象:要是自己有一个书房,就可以不畏寒暑,安心地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了。
\n于是,从拥有第一套房开始,不管房间再小,总会给书们留一个角落,以满足自己有一个书房的梦想。此后,为了让书柜丰盈起来,除了不定时地购买、收集自己喜爱或别人推荐的书,还会悄悄地将父亲的书移到我的书柜里,以致他每次找不到想读的书时,找的第一个人一定是我:“是不是你拿了我的书?”这句话看似是问句,其实是肯定句。
\n如今有了一整壁的书柜,书柜里的书多了,读书的时间也多了,却不能再如从前一样专心地读书了。将困惑说与先生听,先生说我这是读书的专注力不够了,读书的心不知被分到哪些俗事上去了。
\n细思,先生所说属实,心中顿生愧意,愧对自己心心念念的满壁书柜,愧对书柜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书。
\n在愧疚中,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在乡村工作时。那时的乡村通信欠发达,日常用电也不太稳定,单位配置的电视机只是一种福利摆设,书便成了工作之余唯一的消遣。特别是在夏季的夜晚,听着蛙鸣,闻着稻香,读着自己喜爱的书,颇有“茅斋独坐茶频煮,竹榻斜眠书漫抛。此中幽趣,岂复有人得知”的意境。
\n后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动,工作内容的更迭,生活中的琐事越来越多,心也就不再宁静。床头上的书除了喜爱的文学书籍,还多了一些专业类的书。现在,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渐强大,曾经压在枕头下珍惜万分的书,却在床头柜上渐渐成了一种装饰品。
\n如今人生已过半,每次读书都能感受到记忆所带来的无可奈何。所幸,读书的时间虽少了,读得也不太精,可读书与藏书的心未丢。特别是搬入远离喧闹城市中心的小院后,读书便又成了夜晚最能慰藉时光的事。
\n每当夜幕降临,拿着一本书安静地坐在花园里,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让自己在“不求甚解”中的随心“悦”读,实属惬意。正如此时,在雨滴声中,在灯光下,在被雨浸润的花与叶散发着别样的光泽中,隔窗与先生相视一笑,慢享各自继续进行读书的时光。
\n作者简介:杨玲红,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、重庆市涪陵区作家协会会员。
\n老牌配资平台论坛
先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